现象学还原

博客分类: 技术 阅读次数: comments

现象学还原

自译 PRIMOZIC, D. T. (2001). On Merleau-Ponty. Belmont, Calif, Wadsworth/Thomson Learning. pp. 13-14.

理型还原: 悬置「Epoché」

在“理型还原”「eidetic reduction,本质还原」的层级上,胡塞尔寻求物自体,对他而言,这就是给定现象的“意义-结构”「meaning-structure」。这种称为“第一步还原”的心灵的聚焦,让我们能通过事实的世界抵达本质的领域——从事实到理念(或说意义)。胡塞尔用“本质”一词的意图不是任何类似经验客体的东西,而是“纯粹一般性”「pure generality」之意,它只是在詹姆斯的纯粹经验主义的意思上才是经验的——所有的人类经验,都以某种方式具有意义,就此而言,它们都值得科学的审视。

进行理型还原的方式如下:一开始有一个给定的、个体的现象,比如一座房子(可以是确实知觉到的,也可以是想象出来的)。借助记忆、视角变异和遐想的变异(就是说在人的想象中转动这所房子,从而可以看见这所房子在不同角度的视图),人改变了现象的特征(或说特点),却并没有使它不再是其所是——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它。例如,人可以改变房子的窗户的颜色和形状,它还是一所房子。人可以改变房子的墙的大小和质地,它也还是一所房子。但是,人改变房子的特点,也不能改变得太根本:要是把它搞成了一台缝纫机,这个客体就不再是房子了。

胡塞尔向我们保证,最终,现象之不变的、必须的、本质的特征会自己显现出来。人用一次创造性的、直觉的把握,抓住了现象的本质特征。对胡塞尔来说,到此阶段,我们得以才知道现象是什么——不是说它独立于我们而存在,而是说它给定到我们的意识了。

现象学还原

下一个层级,或说还原,称为“现象学还原”。胡塞尔把现象学还原履行得“恰到好处”「proper」,其方法是“给实存加括号”「bracketing Being」,或者,简单地说,是悬置「suspend」了他对于所谈现象之本体论(现实)地位的关注。他坚持做这种还原,从而避免对这种本体论地位作出先验的「a priori」(先于经验的)决断。显然,关于现象之本体论地位作出未经核查的先验判断,会使他陷于同样赘余的预设之中。胡塞尔相信,对我们来说,要达成对于生活世界「Lebenswelt」(生活经验「lived-experience」之世界)的真诚而严谨的论述,我们必须保证,不能忽略或忽视它的任何组分。所以,按照胡塞尔的说法,要想做这样的保证,唯一可行的是把本体论判断悬置起来,一边做小心的理型变异「eidetic variation,即上述想象出一个客体并作出非本质的改变的过程」,一边行进。